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7个方面努力)
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既感受到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体验到网络对个性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报端,甚至许多中学生误入网游泥潭而不能自拔,沦为“网”中生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迷失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游荡于惊险刺激的网游之间,逃学退学者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需要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巩固德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德育为先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宣传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现实中,中学德育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各项指标,而德育则成了一个软尺子。“评价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标准不是看德育工作好不好,而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突出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统帅地位和有效性。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命成长的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应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学生始终作为一个理性的智慧的存在,引导学生走向善的人生。人性向善,不仅个体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导向,因此学校德育的一切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与人为善“,这是”人“之为”人“的终极选择。
二、学校德育要注重生命化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生命化推动德育实践、延伸德育过程、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是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实施的关键,老师的幸福生命体验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师者的积极生命意义的提升,谈何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充满生命关怀和主观幸福感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走向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关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关切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中,启迪智慧,纯化心灵,升华境界,实现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要融入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诱惑和抵御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德育教学中,应及时充实对网络、对生命的认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生命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控制网络,避免沉迷网游与网络依赖,注重突出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以抵御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现代公民;开展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遵守规则,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
四、选择适应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
德育有效性的载体是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中学德育传统方法就是采取班级集体谈话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法,典型案例法等。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巨大,需要采取有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特性,让学生在无限网络空间自主接受教育,彰显生命的需求。可以通过匿名交流,在网络空间上尽情畅谈生命成长体验,教师可以从一个同伴的角度帮助学生在思想困惑和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五、突破校园范围,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一直囿于校园环境之内,教育途径主要是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政教团委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科渗透等。网络条件下,中学德育要做出变革,从传统的途径走向网络化平台,构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设计班级主页,打造班级飞信平台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解疑答惑,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六、教育主体要实现多元化
传统学校德育主体基本上是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游离在教育主体阵营之外,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单一教育主体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德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充实和扩大教育主体。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主体需要多元化,全员化,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和班主任一样是德育主体。
要明确各主体的德育职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有规划、指导和监督之责,学校其他领导和职能科室要定期研究德育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教育引导之责,任课教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体现育人之责,德育的学科渗透要落实在教学之中。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长的配合。家、校没有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就没有一致性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疏忽、漠视而导致子女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家长不能给予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效应而致使子女道德品质低下,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双方都要及时相互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育主体多元化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社区和同伴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校内外德教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明确家庭在青少年德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倡导和主动吸引社区力量加入学校德育中来,准确把握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共同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平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社区人员进校园活动等。学校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机随时都在诱惑着未成年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治理,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争取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认识当前治安形势及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新时期学校德育有效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扎实推进,才能打造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德育之路。